东北网4月27日讯 题:从喀秋莎到维塔斯--俄苏歌曲在哈尔滨
记者 张彩霞 毕晓红 李越峰 编辑 齐昊
弗拉基斯拉夫•沙库林是从俄罗斯克麦罗沃州来中国哈尔滨办事的文化商人,对中文颇为熟悉。当记者问他是否会用中文唱歌,话音未落,他已经唱起了中文版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清清唱……”与他同行的哈尔滨朋友立即随他一起唱起来。《红莓花儿开》,《纺织姑娘》,《喀秋莎》,《三套车》,《山楂树》,《小路》…… 一首接一首的前苏联歌曲竟然伴随了他们一路。
这些对中国中年以上人群来说耳熟能详的歌曲,大多是前苏联的群众歌曲、电影插曲和创作于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有着大草原的苍茫辽阔,有着俄罗斯民族的深情执著,有的酸甜清爽,有的豪迈英勇,有的悠然神往。正像俄苏文学一样,伴随了中国一代人的成长,至今仍在中国流传。而在紧邻俄罗斯、生活习惯深受俄侨影响的哈尔滨,对这些俄苏歌曲的记忆则尤为深刻。
难忘的旋律
生活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的很多人,在那“中苏友谊牢不可破”的日子里,几乎人人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苏联情结。这种情结,更集中体现在曾伴随他们当年青春岁月的前苏联歌曲。这些优美的旋律在他们的生命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也是他们一生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人生经历。歌声中可以有浪漫月色、甜蜜爱情、惆怅青春,也可以有激情的理想、懵懂的情感和执著的深情。一段美丽的歌词,一曲动人的乐曲,一个美丽的回忆,或许因为如此,前苏联歌曲才成就了一代人的浪漫和一代人的经典。50年代出生的整整一代人,在至今记忆犹新的“老歌”中,其中苏联歌曲占去了很大一部分。不再年轻的人会因为那些岁月中的歌声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光,而年轻的人又总能在歌声中找到属于青春的情感。

黑龙江大学退休老教师王育伦编译的《俄罗斯歌曲百首》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同志加兄弟般的友好,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人民,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此,大量的俄罗斯歌曲传入中国并被广为传唱。特别是当时的年轻人,更是为它倾倒和痴迷。尤其对50年代的留苏学生来说,俄苏歌曲并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影响”一词就可以概括的,提起苏联,他们会牵肠挂肚,会热泪盈眶,因为那里有他们飞扬的青春,甚至难以释怀的情感。
陈洪升曾经在50年代赴前苏联留学,在那片异国的土地上,他不仅留下了青春岁月,更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异国之恋。回国后,他被派到离哈尔滨不远的东北重工业城市--齐齐哈尔的一家糖厂子弟校教授俄语。他不仅教授俄语的听说读写,而且教会了学生们一首又一首的前苏联歌曲。陈洪升已于多年前去世,但他的学生,如今在深圳工作的何燕女士至今仍念念不忘:“陈老师的许多弟子如今都在与俄语有关的岗位上工作,比如黑龙江省外事部门,教学岗位,对俄宣传媒体,对俄贸易等。虽然老师已经不在了,但他教过我们的那些俄语歌曲,至今仍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著名歌曲译配家、《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翻译者薛范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俄苏歌曲在中国被打成了“大毒草”,变成了“苏修歌曲”。虽然是“大毒草”,但很多年青人仍在地下传唱。因为当时农村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俄苏歌曲在下乡知青中间流传得最为广泛。哈尔滨人张叶琴女士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虽然如今已经50多岁了,但回忆起到农场插队时偷唱俄苏歌曲的经历,眼睛里仍闪动出光芒。“当时的农场插队生活比较单一,感情表达形式也很贫乏,尤其是文艺表达形式几乎没有。知青们聚在一起就偷偷学唱俄苏歌曲,其中大家最爱唱的就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张叶琴说,如今当年一起插队的“队友们”还经常搞一些聚会,每次聚会大家都会一起重温这些熟悉的歌曲,仿佛又回到了那难忘的年代。
复苏的激情
20世纪80年代,中俄关系逐渐缓和改善。随着中苏政治磋商的持续进行,从恢复交换留学生开始,两国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往逐渐增多。80年代,中央电视台陆续引进和播出了前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办公室的故事》,《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等。随着这些影片在中国的传播,其主题曲《亚历山德拉》、《我的心儿不能平静》、《瞬间》等虽然未像当年《喀秋莎》等歌曲那样被广为传唱,但其曲调也被中国观众所熟悉。
20世纪90年代,俄苏歌曲开始在中国复苏。1994年,著名歌词翻译家、《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歌词翻译者薛范先生为上海爱乐合唱团策划了一台俄苏歌曲音乐会。上海爱乐合唱团结束上海演出以后继续赴北京巡演,在北京音乐厅演出两场,门票售罄。吴仪、陈昊苏、王蒙、音乐家瞿希贤等都观看了演出,非常轰动。当年11月,中央乐团继上海爱乐合唱团8月份的演出后,也搞了一台俄苏歌曲音乐会,从11月到第二年春天,一共演出了27场,极受欢迎。直到现在,中央乐团每年都要举办俄苏歌曲音乐会,到现在已演出500多场。2006年,中国“俄罗斯年”系列活动使中国重新掀起“俄罗斯文化旋风”,一首首熟悉的俄罗斯民歌再次被传唱,成了唤起记忆、传播美好的友谊使者。

位于哈尔滨繁华路段的莫斯科大剧院
在哈尔滨,除举办正式的音乐会外,很多群众休闲娱乐场所也成为俄苏歌曲的复苏与传播“基地”。在松花江边的斯大林公园里有一支老年合唱团,“团员”都是自愿加入的离退休老人。他们每天定时在公园里集合,自拉自唱。在他们经常演唱的歌曲里,就有很多的前苏联歌曲。这样的民间合唱组织在哈尔滨并非只此一家,在很多居民小区里,夏天的傍晚都可见到,形成了哈尔滨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些民间合唱团里,最有名的当数黑龙江大学的“老枫树”合唱团,其团员共有60余人,由黑龙江大学的离退休教职员工、老校友和俄语爱好者组成。“老枫树”演唱的歌曲全部以俄语为主,曾多次在哈尔滨举办的歌咏比赛中获过大奖。

黑龙江大学“老枫树”合唱团
很多餐厅也以演出俄罗斯音乐舞蹈为特色招牌。比如位于哈尔滨开发区的环球者西餐厅,每晚专有俄罗斯艺术家演唱俄罗斯歌曲。实际上,不仅在哈尔滨,中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以传播俄罗斯音乐为特色的场所。北京的基辅餐厅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家。这家乌克兰特色西餐厅专门组建了一支高素质具专业水准的演出团队,几年来先后有近百位乌克兰著名文艺演出团体的专业演员来到这里演出,为广大中国听众激情演唱经典俄苏歌曲。
一位名为“小萍姐”的网友曾去过基辅餐厅用餐,她在博客中写到:“当这些获得过前苏联国家级演员功勋奖的歌唱家们在餐厅里身着前苏联军装,唱着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共青团之歌》、《黑龙江的波浪》、《滔滔的第聂伯河》、《歌唱动荡的青春》等前苏联歌曲时,餐厅里所有的人都会激动起来,尤其是那些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仿佛又回到了火红的年代,成为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个个激情难耐、如醉如痴,手拉着手,肩靠着肩,甚至拥抱在一起,忘情的欢歌共舞。”现在,北京的基辅餐厅成了这部分人重温怀旧情思的一个好去处。就连乌克兰使馆的官员们也不时前来光顾,体味“家乡感觉”。
俄罗斯歌曲再来
进入21世纪,中俄两国关系不断升温。随着两国经济、文化间合作的日益密切,俄罗斯歌曲再次走近中国听众。其中最为火爆的,当数被誉为“海豚音王子”的维塔斯。
维塔斯从2007年6月15日首次在人民大会堂开唱起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之后,他每年都要在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维塔斯不仅演唱俄罗斯歌曲,更推出了用中文翻唱的《青藏高原》,并且签约中国经纪公司,甚至出演中国电影《花木兰》。维塔斯在中国拥有众多的歌迷,在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上,输入“维塔斯”后,检索出相关网页多达78万。2009年3月,维塔斯在哈尔滨承办的第24届世界大学生哈尔滨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一亮相,就在观众中掀起一阵狂潮,他演唱的《天籁飘飘》为大冬会开幕式增添了一抹亮色。

维塔斯在哈尔滨第24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唱
除像维塔斯这样正式“进军”中国歌坛的俄罗斯歌手外,网络也成为俄罗斯歌曲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2002年,一首俄罗斯流行歌曲《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在中国网络上传播开来。歌曲以失恋女孩的口吻,在抱怨自己男友的种种不是后,历数了普京的很多优点,唱出了“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的心愿。后来这首歌在中国的各大音像店也都有销售,其动听欢快的音乐和风趣的歌词引起中国年轻人的极大兴趣。而俄罗斯的“根乐队”(TATU, Корни)等,也随着网络走进了中国音乐发烧友的视野中。
俄苏歌曲在中国流传的同时对中国的当代音乐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中国拍摄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其主题歌《飘落》的音乐就是汲取了俄罗斯乌克兰的音调。还有中国著名流行歌手朴树演唱的《白桦林》,就是模仿俄罗斯的歌词歌曲写出来的。朴树在谈到这首歌曲的创作时,表示创作冲动来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旋律风格上则借鉴了前苏联歌曲《山楂树》和《小路》。很多年轻人喜欢这个歌,甚至有人还误以为这首歌借用的是苏联歌曲的原曲。
目前正在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播并引起极大轰动的谍战题材电视剧《潜伏》的主题曲《深海》,正是由前苏联红军红旗歌唱团演唱的《神圣的战争》改编后重新填词,由中国爱乐乐团及中国交响乐团演奏,震撼人心的旋律使电视剧《潜伏》更加精彩。一些中国知名歌手也喜欢翻唱这些前苏联歌曲,比如著名的“黑鸭子”演唱组,和被誉为“低音炮”的男低音歌手赵鹏,都翻唱了很多前苏联歌曲。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曾风靡一时的、在一代中国人心中打下深深烙印的前苏联歌曲也许终将被人遗忘;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音乐永远是无国界限制的,我们想念俄罗斯的优秀音乐也将继续进入中国。因为,一切美好的事物在任何时代都是被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