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丘尔庚词,瓦•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曲,薛范译配。
卫国战争的第二个月,德国侵略者已经逼近了列宁格勒城下。希特勒命令冯·瑞布元帅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如何要拿下涅瓦河畔这个城市。
列宁格勒的工人、学者、大学生和文艺工作者纷纷组成了志愿队伍去参加构筑城防工事,要把城市变成不可摧毁的堡垒。在8月的一个傍晚,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在一个港口帮助装卸木材。尽管距离战线不远,但这时候却显得分外宁静,只有偶尔可听到远处沉闷的炮声。锚地泊着一艘布雷舰,从舰上送来手风琴声和忧郁的真挚的歌声。
作曲家后来回忆道:“我们的工作结束了,久久地听着海员们的歌唱,我想,也许他们明天就要踏上危险的征途,要是我把今天这个意想不到的宁静美好的夜晚写成歌曲的话该有多好。并且这首歌应当是抒情性的或真挚的......不知怎么地,我心里自然而然涌出了一句歌词:‘啊,别了,亲爱的海港!’......从港口回到家,坐下来就开始写曲。过两天,歌曲写成了。”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把自己的构思告诉诗人阿.丘尔庚,丘尔庚很快填上了歌词。作曲家把歌曲拿给了文艺界的朋友们看,许多人认为这首歌不合时代,在如此严峻的年月里,它未免过于宁静、抒情和忧伤了。
半年过去了,1942年春,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率演出小组去加里宁战线,一天,他们在距前沿阵地只有一公里半的窑洞里为战士们演出。全部节目演完之后,战士们还要求唱一些“动心”的歌曲,于是作曲家想起了那首《海港之夜》。“于是我唱起了‘啊,别了,亲爱的海港......’窑洞里的战士不多,约三四十个,从第二段起,他们就开始跟着我唱起来,我感觉到歌曲是受欢迎的,它扣动了人们的心弦,它有生存的权利。”
从这次不寻常的首次演唱后,歌曲口口相传,从一条战线流传到另一个战场,不久全苏广播合唱团在广播中演唱了这首歌,全国都开始唱了起来。最值得纪念的是:1942年在被法西斯军队围困的城市塞瓦斯托波尔还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印刷出版了《海港之夜》的歌片。
注:此歌于1943年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