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Русский 조선어
俄罗斯文学:乌利茨卡娅笔下的“圣母化女性形象”研究
2020-05-11 14:24:56

  摘要:乌利茨卡娅(Л.Улицкая,1943—)是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享誉世界文坛。其作品在书写当代女性角色方面独树一帜。本文就作家的《索涅奇卡》(«Сонечка»)、《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Медея и её дети»)、《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Каз ус Кукоцкого»)以及《您忠实的舒里克》(«Искренне ваш Шурик»)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用宗教思维、苦难视角梳理俄罗斯女性传统和当代女性“小人物”的艰难成长历程,历史地探索俄罗斯传统“美妇人”形象的继承和解构,分析乌利茨卡娅笔下的女性如何从女性小人物升华至圣母化女性,从苦难走向救赎。总结“圣母化女性形象”的时代特征。  

乌利茨卡娅(Л.Улицкая,1943—)自20世纪80年代走上文学创作之路,90年代凭《索涅奇卡》(«Сонечка»)一举成名,之后蜚声文坛,成为当代俄罗斯非常有影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在创作上沿袭了俄罗斯经典文学创作传统——现实主义书写、有社会担当、道德探索、追求真善,但更多的是关注当代社会背景之下的现实生活。作者借日常生活书写20世纪俄罗斯历史变迁的社会影响、俄罗斯文化传统、东正教和犹太教文化,探讨家庭观念、生命意义、人类对死亡的探索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尤其是在东正教传统文化背景下,女性人物大都浸染着浓厚的宗教文化,展现了俄罗斯历史传统上的“圣母索菲亚”精神,作者倾向于用“苦难”“舍弃”“死亡”塑造“圣母”式人物形象的经历,让她笔下的女性继承了俄罗斯“美妇人”的传统,更具备当代新“圣母”特质。  
一、女性文学和乌利茨卡娅  
女权主义兴起已有200年的时间,20世纪60~7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女性文学创作和女性主义批评的兴盛。世纪之交的俄罗斯社会巨变促使女性主义解放运动兴起,注重自我实现、关注精神诉求和良性对话。随之而来的是女性文学的繁荣,彼得鲁舍夫斯卡娅(Л.Петрушевская)、乌利茨卡娅、托尔斯泰雅(Т.Толстая)、托卡列娃(В.Токарева)、玛丽尼娜(А.Маринина)、斯拉夫尼科娃(О.Славникова)、阿尔巴托娃(М.Арбатова),她们创作了大量女性特色作品,关注女性角色,书写女性生存现状,探索女性社会定位和价值实现。是当今女性话语的代言人。  
乌利茨卡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俄罗斯文坛上崭露头角,探寻俄罗斯民族重建背景下男权解构文化之后女性角色。著有《索涅奇卡》(1992)、《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1996)、《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2001)、《您忠实的舒里克》(2003)等长篇小说,其中《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获第10届俄语布克奖(Русский Буке р,2001)。1997年,《索涅奇卡》被译成汉语,首次在我国发表,赢得了广泛赞誉,作者逐渐成为我国读者所钟爱的当代俄罗斯作家。其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极富俄罗斯女性传统美德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俄罗斯女性形象自普希金(А.С.Пушкин)时期就具备的谦卑、隐忍的美好品质。其笔下的人物皆为世间芸芸众生,真实却不失生动。作家多次将人物经受各种生活磨难和“圣母索菲亚”的博爱作横向对比,来展现其人性之美以及女主人公圣母式的大爱。

国内对于乌利茨卡娅的研究始于1997年李英男教授的《索涅奇卡》(«Сонечка»)汉译,此后声名渐起的各种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其写作主题的分析(段丽君);人物形象的分析(韩悦);女性文学 的讨论以及宗教文化与综合介绍(张建华,侯伟红,陈方等)等。国外对乌利茨卡娅作品的分析,关 注点比国内要大一些,主要体现在社会家庭、文化与哲学等大的方面整体分析(Ишкина 2003:102-108;Маслова 2012:7-20),以及对其创作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探讨(Ребель Г.,2007:207-211)。因此,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创作特色手法已经有了较深入的分析,而作为女性文学领军人物,她塑造的东正教文化视角下的女性艺术特色仍需深入挖掘。“苦难”“救赎”正是“圣母索菲亚”的真正意蕴,而国内外从这些角度研究其创作的视角相对较少,也鲜有对于乌利茨卡娅所塑造的“圣母化”女性形象进行系统共性对比分析。本文题旨意在此处。

  

二、女性小人物生存群像(段丽君2001:91-96)  
19世纪普希金塑造了《驿站长》(1831)中维林(Вырин),开创了俄罗斯文学“小人物”(маленький человек)形象创作之源。其后在果戈理《狂人日记》(Запискис умасшедшего,1834)中的波普里希钦(Поприщин)和《外套》(Шинель,1842)中的巴什马奇金(Башмачкин)形象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创作主题。他们对于当时社会“小人物”形象的书写形成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基调。继而,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стоевский)的《穷人》(Бедныелюди,1844)和契诃夫(Чехов А.П.)的《套中人》(1898)将“小人物”推向了新的创作高度。这些备受压迫的“小人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是受歧视、穷困潦倒、命运不济的卑微形象。作者创作这些形象在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为“小人物”形象鸣不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乌利茨卡娅所塑造一系列女性人物正是当代俄罗斯社会中女性“小人物”的典型,兼具俄罗斯传统“小人物”特质又不乏新时代烙印。无论是《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中的美狄娅(Медея)、《索涅奇卡》中的索尼娅(Соня)、《布哈拉的女儿》中的阿莉(Аля),《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中的叶莲娜(Илена)、塔尼娅(Таня)、瓦西丽萨(Васили са)、托玛(Тома)、丽萨(Лиза),还是《您忠实的舒里克》中美丑交织的形色各异的女性——丽扎维塔(Лизавета)、薇拉(Вера)、莉莉娅(Лилия)等。她们都是普通俄罗斯公民,虽没有伟大的事迹却各自在命运坎坷中真实而具体地生活着。乌利茨卡娅塑造的这些形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备受压迫的底层“小人物”,她们独立生活,有想法,有胆识,是勇于面对生活磨难的新女性。所以今天的俄罗斯女性“小人物”既有对“维林”式“小人物”的再现也有解构、继承和发展。  
美狄娅虽然取自希腊神话中因爱生恨的美狄娅原型,但作者意欲让这一形象摆脱恶魔原型,而赋予她“圣母”气质——她在一个大家族中面对丈夫背叛依然坦然接受,爱护家族成员,自己无子女却十分疼爱孩子,独自一人生活却内心充盈、博爱、宽容像个圣母。美狄娅这样做,并非出自对社会陈规陋习的屈从,恰恰相反,她是向俄罗斯新的社会风气宣战……(乌里茨卡娅1999:4):美狄娅既不讨厌亲戚们季节性的来访高潮,也不讨厌秋冬时一个人的孤单(乌里茨卡娅1999:67)。索尼娅的名字出自“圣母”索菲亚,智慧的化身,她同样经受生活苦难、背叛,却能心安接受,充当家长和保护者的角色,时时感恩:“上帝呀,上帝,我不配有这种福气!(乌里茨卡娅1999:27);索尼娅在火车上难以成眠,总惦记着女儿和丈夫,他们的生活多么美好,真是生机勃勃,遗憾的是她自己的一切都过去了,但有过这一种经历也算是幸福呀……(乌里茨卡娅1999:57);《布哈拉的女儿》(Дочь бухары)中的阿莉(Аля)遭到丈夫的抛弃,抚养天生残疾的女儿,在生命弥留之际极力想安顿好女儿未来的生活;《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中的瓦西莉萨——虽然也是家庭的一员,但是,在家庭的几何三角形中,她是一个辅助成分,只是为他们的存在赋予一种附加的稳定性。”(乌里茨卡娅2003:26);以及不断成长不断否定曾经的自我的塔尼娅——“现在我的行为,……只取决于我自己喜不喜欢。我是自己唯一的法官。我不受他人想法的束缚。”(乌里茨卡娅2003:308)。由此而言,新女性“小人物”不仅是生活中磨难压迫的弱者,她们自我否定、成长,是独立、果敢的承担者形象,是“家园”永恒的守护者,如同宁静安详的“圣母”。

三、宗教审美下的顺应与逆转——永恒女性拯救世界
俄罗斯信仰东正教,其中的“索菲亚学说”(София— Душа Мира)是东正教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梁坤 2007:9-10)而索洛维约夫(Соловьёв В.С.,1853—1900)认为,对“索菲亚”的崇拜就是 对理想人类的崇拜。要拯救人类,恢复对于“上帝的力量”的信念,就必须实现和“世界灵魂”的融合,这灵魂就是索菲亚——“永恒女性”(вечная женственность)。(汪介之 2006:59-67)俄罗斯宗 教哲学倡导“圣母拯救俄罗斯”的理念,即永恒女性拯救世界。(梁坤 2006:138-143)“永恒女性”既是对俄罗斯传统女性形象的赞美,又是人们对心中智慧化身的“圣母索菲亚”的景仰之情。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对于永恒女性有深刻的认同,乌利茨卡娅塑造的“索尼娅”、“美狄娅”以至于诸多形色各异的女性“小人物”都具备这种“圣母”气质。
“索尼娅”“美狄娅”是《圣经》(«Библия»)中“才德”的妇人。“才德的妇人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丈夫的心理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夫有益无损。”(圣经,箴31:10) (谢春艳 2007:60-66)。作者笔下的“才德”的妇人笃信上帝,恪守己身却不屈从于命运安排。作者让她们经受异乎寻常的苦难,甚至比圣经中的苦难更大。在《圣经》中,大量生育被认为是大福,不生育被认为是悲剧和耻辱,没有子女则是灾难……子女是耶和华的赐福。(黄陵渝 1999:138)然而作者笔下的美狄娅却终生无一子女,却比一个母亲更称职:美狄娅既不讨厌亲戚们季节性的来访 高潮,也不讨厌秋冬时一个人的孤单。(乌里茨卡娅 1999:67)美狄亚爱孩子,她家门框两边全是一道道的划痕,是孙儿孙女们量个子做的记号。(王真祯 2013:79-80)她甚至对自己丈夫偷情的私生女尼卡视如己出。  
与美狄娅境况不同的是索尼娅,在生育了一个女儿之后发现自己再也不孕,索尼娅着实难过了一番:近几年家境尚好,她突然感到家里的人口太少了,内心里为自己没有遵循本民族的传统,做到子孙满堂而感到难过。(乌里茨卡娅 1999:44)作者有意使她们的命运逆转——用苦难置换宗教中倡导的和谐美好的家园。以此为对照,凸显命运逆转之后的博爱、隐忍。虽然貌似没有上帝给与的“福分”,但仍深信不疑,笃信上帝,感恩生活,把守护家园当做自己的重心。作者认为生活于索尼娅而言就是至上的宗教:索尼娅的宗教如同《圣经》一样,也分为三个部分。不过,名字不叫做《律法书


  

四、情爱博弈遵从于博爱意识  
作者的每位女性主人公都拥有过爱情,但是情爱视角下多是磨难,作者认为爱情应该是灵与肉的融合。《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中库科茨基(Кукоцкий)和妻子叶莲娜(Илена)的爱情悲剧很好地诠释了这点,他和妻子和气生活了10年,却因对一个问题意见不合而走向了尽头。丈夫的气话杀死了她心中所有的渴望,毒害了那片土壤,从那片土壤里能够长出一种需求,需求温柔的触碰,需求爱抚,更无须说夫妻之间的亲近了。”(乌里茨卡娅2003:102)“在相互献身之后,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就如同金属变成了氧化物,氧气也不是单纯一种气体了。也就是说,因为爱情,人们献出了自己最本质的东西。”(乌里茨卡娅2003:288)叶莲娜(Елена)的爱情悲剧屈服于了身体的“结合”。而作家笔下的更多女性则是关注情爱之上的心灵交流。  

美狄娅在年近30岁嫁给了一个犹太医生——萨穆伊尔(Самуил)。然而谦卑、隐忍、顺服的美狄娅没有换来丈夫的忠贞不渝,丈夫出轨了她的亲妹妹,还有了私生女尼卡(Ника)。美狄娅知道了这一切之后只是呆坐了一下午,一动没动。而后,平静地保守住秘密,对丈夫一如既往,甚至对待尼卡视如己出。在丈夫患重症不久于人世之时,她的悉心照料给丈夫带去了莫大的心灵安慰。丈夫临终时,她和丈夫之间的“默契”——萨穆伊尔在生命临近终结时变得沉默寡言。夫妻俩就静静地坐着,享受着对方的存在,享受着安谧,享受着现在已经是纯洁无瑕的爱情。(乌里茨卡娅1999:206)与之相似遭遇的索尼娅,在得知丈夫罗伯特和亚霞(Яся)之间的私情之后,一反常人思维,认为丈夫和亚霞的结合非常符合丈夫的身份和创作灵感,认为这也是上帝的安排。(韩悦2016:37-38)甚至在丈夫死于情人床榻之后,安然地整理丈夫的遗作,替丈夫举办画展,成就丈夫毕生梦想。对待亚霞,她更像是母亲——在罗伯特猝死后,“亚霞像个孩子似的,一直抓着索尼娅的手不肯放。她现在是孤儿,索尼娅则是母亲。”(乌里茨卡娅1999:59)情与爱的博弈在作者笔下显得苍白无力,都可以让位于“圣母”式的博爱。正是这种另类,才让作者笔下的女性既是传统的,又是新时代的楷模。也很好地印证了希腊神话里仇恨化身的“美狄娅”和东正教传统“圣母索菲亚”的博弈,众多女性命运的逆转让时代变迁之后“永恒女性”(вечная женственность)得到了继承和回归。  

五、结语  
乌利茨卡娅通过琐碎的现实生活塑造的极富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蕴含俄罗斯文学中的自普希金就开始的“美妇人”传统美德,融合俄罗斯文化“圣母索菲亚”的智慧一身,是有救赎力量(韩悦2016:37-38)的当代“圣母”。作者有意让她笔下的女性没有俊美的容貌,而赋予她们隐忍、独立、牺牲自我的胸怀。在当代女性文学和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视阈下,凸显当代女性话语(张建华2006:56-61),将家庭问题、爱情、女性意识从历史视角宏观考量,让读者立体全面地了解“圣母化”女性形象。作者对当代女性生活的探讨,既是对文学女性书写的诠释,也是对当今女性社会角色和定位的思考,更是迎合了索洛维约夫的宗教思维(梁坤2006:138-143),探寻永恒女性的社会价值,引领俄罗斯人继续向前。  

Автор :    Источник : 俄语学习    Редактор : Ван Синьюй
Поделиться
ФОТО
  • На южном маршруте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ж/д грузоперевозок Китай-Европа стали регулярно ходить грузовые экспрессы
  • Индустрия выращивания орхидей способствует подъему сел и деревень на южнокитайском острове Хайнань
  • Высокотехнологичные экспонаты на 9-м ЭКСПО "Китай-Южная Азия" привлекают внимание многих посетителей
  • Тяньцзинь готов к Форуму "Летний Даво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