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苏里科夫名画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2015-04-29 10:24:46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俄罗斯著名的历史画巨匠。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1848-1916年),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苏里科夫是俄罗斯历史上艺术领域的先驱人物,有着很大的创新精神,对俄罗斯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苏里科夫擅长创作一些巨幅的画作,以及一些壁画的绘制,他的很多作品都被俄罗斯列为国家知名艺术品。

  哥萨克后代从小对历史感兴趣

  苏里科夫1848年出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市的一个哥萨克家庭,在故乡度过少年时代,他从小就听长辈讲过许多关于自己祖先哥萨克勇敢、尚武和善战的故事,他对历史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香港中评网刊文介绍,1868年苏里科夫20岁时从西伯利亚乘着雪橇来到彼得堡报考美术学院,直到1870年才考取,师从于契斯恰柯夫学习绘画。毕业后在彼得堡从事美术创作,39岁时移居莫斯科。

  1881年苏里科夫参加巡回展览画派,他的成名作都取材于历史事件,表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作品有:《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这三幅作品被称为苏里科夫历史画的“三部曲”,除此之外还有《叶捷尔斯基医生的肖像》等一些肖像画。

  1916年3月6日,伟大的艺术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被掩埋在莫斯科的瓦冈科夫斯卡雅公墓。

  1948年莫斯科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评价称,他的历史画卷是19世纪后期俄罗斯艺术中的光辉一页。

  同情下层民众作品更关爱普通人

  苏里科夫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描绘的都是当时俄罗斯的现实生活,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对统治者反感,反对彼得大帝的改革。他的绘画作风非常严谨,为了寻找心目中的模特,不惜满街漫游,找到后一直纠缠人家,直到答应为他做模特为止。《女贵族莫洛卓娃》中右下角的乞丐就是用这种方法找的模特。

  苏里科夫曾赴南欧艺术之邦意大利考察学习,还多次深入到顿河、伏尔加河体验生活。他对彼得大帝非凡经历和俄国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这使他最终完成了表现彼得大帝历史的三部曲。

  在苏里科夫的作品中充满了民主主义精神和对农奴制度、贵族国家和教会的憎恶,实质上是表现沙俄旧生活方式与之相伴的旧观念的崩溃。苏里科夫对俄国发生的历史悲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所塑造的历史人物有一种庄严而动人的美。

  苏里科夫在自己的历史画幅中总设法描绘特有的俄罗斯景色:莫斯科秋天的清晨,大雪覆盖的隆冬,严寒的西伯利亚,借以表现对祖国自然的深情。

  苏里科夫是当时俄国画坛上对历史主题有深刻理解,并用绘画语言将其揭示出来的大画家,他和列宾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俄国19世纪绘画的巅峰。

  苏里科夫时代的人认为,画家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教化意义:因为他令人信服地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主要特点--与生俱来的傲气、不屈不挠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现代评论家又这样认为,苏里科夫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真正的爱国主义情怀,充满着对普通人的关爱、对历史的尊重。如果说《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通过个别人的命运,反映了大众的悲剧,那么,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中,苏里科夫则将重心放在个人的刚毅性格上。他刻画了在彼得大帝死后,一位被流放西伯利亚的高官形象。缅希科夫被塑造成一位很有尊严的人,他的意志是无法摧毁的。苏里科夫希望观者能从缅希科夫的个人悲剧中窥见全俄罗斯的悲剧。

  因此,无论苏里科夫作品的情节如何生活化,但其塑造的形象都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Утро стрелецкой казни»

  3年绘就《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被誉成名作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写了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

  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俄国发生了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画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墙外和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天球顶。身穿海蓝色军装的彼得大帝骑在高头大马上,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的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他的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占据画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动乱的人群,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六个即将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表现了宁死不屈的俄罗斯民族的坚强性格。

  苏里科夫在1878年着手起稿《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为这幅画,他花了3年时间,阅读了相关历史文献,在博物馆研究了大量的实物资料。鉴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红场,因此画中用著名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背景,右侧是克里姆林宫的卫城,这些高大的历史建筑物,大大烘托了作品肃杀与铁血的时代气氛。

  画家站在较客观的立场上对这一历史事件予以再现。占据画面绝大部分空间的是近卫军战士,他们临危不惧,英勇不屈。画家把他们与老人、妇女、孩子这些前来诀别的家属及刽子手、围观群众交织在一起,增添了事件的悲剧色彩。矛盾对立的另一方,是骑在高头骏马上监刑的彼得大帝。整装威严的正规军作为政权的强大后盾肃立在彼得大帝身后。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1881年3月在“巡回展览协会”的画展上展出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著名收藏家与美术鉴赏家巴维尔·米哈依洛维奇·特列恰科夫以重金把它收购了下来。著名画家列宾对它也有极高的评价,认为此画是整个展览会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杰作。

  《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苏里科夫的成名之作,场面开阔,极为壮观。它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面效果,气势宏伟,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历史认识的意义和高度的美学价值。

  《女贵族莫洛卓娃》«Боярыня Морозова»

  《女贵族莫洛卓娃》画中人各尽其态

  女贵族莫洛卓娃是沙皇的亲属,她年少时守寡,拥有农奴8000人。她是当时的狂热的“分离派”旧教徒,因为激烈地反对沙皇的宗教改革,被沙皇阿历克塞·米哈依洛维奇亲自下令逮捕,并流放到远离莫斯科的帕洛夫斯克,关在地牢里,后因饥寒交迫死去。由于莫洛卓娃笃信旧教,疏财仗义,救济贫民,还为残疾人和狱犯缝制衣服,施舍乞丐,因此深得民众爱戴,素有普济众生的美誉。而维护旧教又使沙皇不安,因此被捕流放。画家选择押解莫洛卓娃赴流放地途经莫斯科街道情景。

  这是一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历史画面。画面由莫洛卓娃乘坐的雪橇向纵深飞驰而过,画面自然分成两个部分:右半大部是一群旧教的信徒,曾获得过莫洛卓娃施舍的流民乞丐,他们赶来送行。其中有人掩面悲哀哭泣,尤其在近景处特别典型地描绘了两位虔诚的追随者,一个老妪和一位乞丐。他们心目中的莫洛卓娃无比崇高神圣。那个乞丐举两个手指与莫洛卓娃相对应(新教用三指划十字,旧教用两指,这手势表明坚持旧教习俗决心)。

  人群中个个显得悲哀,他们中有贵族有平民,都身着民族特色服装,都是旧教的捍卫者。而画面左上角方描绘了一组新兴资产者和拥护新教的人物,他们喜笑颜开。

  画中主体形象是莫洛卓娃,这位近于疯狂的贵族女子,由于长期的苦苦修行,使得她面颊清瘦,脸色苍白。但她神情傲慢,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在她那被黑衣包裹的身体和微露的面孔上,嵌着两只放射出复仇光芒的眼睛,仍然显示出清教徒那迷人的魅力。画家为了使雪橇在画中飞奔而过,就在雪橇边画一男孩,他的飞跑姿态立刻使雪橇飞驰起来。

  这幅画表现出苏里科夫伟大的历史画家气质。画中几乎找不出概念化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表情。好奇的、害怕的、惋惜的、嘲笑的、讥讽的、关怀的、惊恐的和看热闹的等等,画中人物各尽其态。这幅画人物塑造的成功远远超过画作主人公莫洛卓娃本身,他们都具有典型的普遍意义。

Автор :    Источник : 沪江俄语    Редактор : Чжан Жуй
Поделитьс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