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惊喜地发现,在中亚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容貌与普通中国人别无二致,操着一口浓重的陕甘方言,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似乎带着人们穿越到了晚清时期,他们就是东干人19世纪下半叶被迫迁往俄国境内的中国回族后裔。那么,现在,这些人的生活如何,作为海外华人的代表,他们又与“故乡”有着怎样的联系?
“说起东干的历史,现在很长了。今年刚好东干人到中亚135年,就像我已经是第四代人,现在已经有第六代、第七代人了。”
接受我们采访的是现任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安胡塞,安会长今年50有余,2000年7月上任,多年来一直为东干族的发展而忙碌奔波。在他的眼里,东干人迁入中亚的历史是一部与当地民族友好融合的交流史,更是一部“回望故土”的民族奋斗史。
东干族的意思为“东边的民族”。1877年,陕西和甘肃回民起义失败之后,其中一支跟随当时的起义领导人白彦虎一路向西,最终为了保住性命、延续后代,他们离开故土,翻过雪山,历经15年,抵达当时的俄国境内。“离开中国后经历了很多苦难,到达南疆还有三万人,可是翻过雪山过去的只有3314个人,90%的人都死到了雪山上。过去到达俄国后受到了当地民族的帮助和欢迎,包括哈族、吉尔吉斯族、俄罗斯人当即搭起帐篷,杀了牛羊,给这些东干人救命”。
在当地民族的帮助下,在俄国政府为他们划拨的土地上(在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这一支东干人扎下“营盘”,种上了自己拼着性命带过来的蔬菜种子,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等待着重返家乡的时机,然而不曾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一百多年。一直到1991年,哈萨克斯坦的东干人等来了第一个来自中国的代表团。“1991年8月份,这个团来到陕西村,这是第一个来到陕西村的代表团,过来6个人,当时几千个人抱作一团哭,过了一百多年,才开始交流”。
而安会长第一次回到故土西安则是在1994年,他说,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去拍西安旧城的西城门,因为当初,他们就是从那个门出去的。“现在西门进不去了,西门属于文物现在,但是还是要到西门去,拍三下,要说“回来了”。现在能回去的人很多,前几代的老人们都思乡,他们经常“往东看”,都想自己的故乡,我们这代人很幸福,能够回到自己的老家。”
代代相传的“拍西门”表达了东干人对于故土的想念,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社会不断变迁,东干人仍然坚守着最初的风俗传统,包括流传百年的婚嫁习俗,新娘装扮的“燕燕头”、招待客人的水席、冬暖夏凉的土炕以及口口相传的儿歌等等,因为老人们说,文化保留了,就是把自己的民族给救了。“东干人能够把自己的文化保留下来,是因为老人的嘱托。他们说,你不能把这些忘记了,必须把这些保留下来,就像是婚礼这套。能够把这些救了保留下来,就是把民族给救了,把自己文化救了,就是把民族给救了,必须坚持说陕西话,也就是汉话。”
“陕西话”,指的是清朝时期的陕西官话,据安会长介绍,为了保护本民族的语言,苏联时期,他们用当地俄语字母创造拼写出来了“东干文”。正是依靠东干人执着于本民族文化的精神,以及自己的勤劳能干和团结互助,今天的东干人不断发展壮大,据安会长介绍,现在独联体地区一共有13万的东干人,其中在哈萨克斯坦有6万多人,80%居住在江布尔州,大部分人延续着农业种植的传统,向本国以及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市场供应蔬菜。
现在,很多东干人借助于“汉话”的优势,在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支持下,选择同中国企业合作,或者从事边贸。“老家”中国近些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充分惠及到了这些海外的东干人,也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利润。现任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安胡塞介绍说:“东干人很多都是生意人,在全中亚、俄罗斯开设了许多东干餐厅。很多人会很简单的方言陕西话、甘肃话,能够在中国交流,他们回中国做生意,做边贸。现在大部分东干人的生活就是依靠中国,包括和中国老家的人到这边合资,投资企业。现在是东干人生活的最好的一段时间了”。
安会长毫不掩饰地说,仅仅是因为会汉语,在哈萨克斯坦的东干人就能生活得很好,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今天的汉语普通话与过去的陕西方言之间的巨大差异,对此,一向重视下一代教育工作的安会长说,他们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教授孩子们学写汉字,在本地的学校里开设汉语课程,开设“孔子课堂”,每年派送100多个东干孩子回中国学习等,而中国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帮助更多的东干人学习汉语。“国务院侨办给中亚东干人批了每年50个名额,让孩子们回老家、回中国学习,全部是免费。有一年短期的,也有四年本科的。比如,今年给哈萨克斯坦的,就是20个学一年的名额,一年这些孩子就能学1500-2000个汉字,这样看报纸就没问题了,长期的本科是10个人。”
当地的东干人希望通过教育,通过汉语的学习,能够将中国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文化引进过来,从而更好地促进东干族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文化的传承。此外,东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海外分支,其独特的魅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现代中国人,安会长说,希望更多中国人知道中国文化的这个“活化石”。因此,他将希望寄予旅游业的发展之上。“东干协会现在的计划是,专门建一些家庭宾馆,“农家乐”:飞到农民家里,住到炕上,吃那些古代的味道,服务员穿着清朝的服装,不是假的,自己手工绣的服装。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来的中国人把中国的现代文化就带来了,把新字就带来了,也把经济就带来了。家家户户建家庭宾馆,他们会把自己房子装修得更好,会把自己的风俗习惯保护得更好,这样东干的风俗习惯还能发展几百年几千年。”
一方面是依靠自身的文化传承、依靠“老家”中国的支持,东干族继续着自己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迁居中亚135年的东干人熟练掌握几门语言,了解这个地区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因此,安会长表示,东干人对独联体地区很熟悉,他们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中国与独联体地区国家合作的桥梁。“我们讲的是纯正俄语,对我们来说,俄语已经是母语。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事实上,通过我们,可以顺利进入独联体各个国家,在他们的市场上运作发展。我们非常熟悉独联体国家人民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因此我们的语言和知识可以充当中国与独联体地区合作的桥梁”。
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当初的东干人被迫离乡,回乡的渴望促使一代又一代的东干人坚守着最初的文化与传统,在异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走过了135年之后,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存在,不断收获自己的发展成果,对于未来,他们也有很多的憧憬与期许,正如安会长在谈话中不断重复的那些词汇:“老家”、“教育”、“年轻人”、“桥梁”、“文化”……,未来同现在一样,有“老家”的支持,依靠对年轻人不断完善的教育,作为中国与独联体国家沟通的“桥梁”,这个民族的发展才会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才能更长久地传承下去。